前幾天我們寫了上汽和通用的窘境,其實不光是上汽通用,上汽大衆的日子也不好過。
就在12月10日,上汽大衆發了一張戰報,2024年累計銷✅量突破百萬大關,一舉奪得合資品牌銷量榜首。
把時間撥回2017年,那一年的上汽大衆全年銷量突破200萬,這個數字讓當時的全國車企都望塵莫及。要知道,如今意氣風發的比亞迪當年銷量也不過40萬左右。
順便一提,比亞迪2024年銷量有望突破400萬輛,10月和11月,連續兩個月單月銷量✅超過50萬輛,幹兩個月就快頂上其他合資品牌一年的銷量。
誰曾想短短幾年,攻守之勢異也。如今的上汽大衆銷量直接腰斬,市場份額從2019年9.5%的高位跌到5.2%。
時代真的變了,從上汽通用到上汽大衆,折射的是燃油車巨頭這幾年面對新能源大勢的“節節敗退”。
凜冬已至,只不過感到寒冷的不只是上汽,還有和上汽大衆深度綁定的上海嘉定區。
有朋友告訴我,2019年嘉定的GDP還能在上海全市裏前三爭二,這幾年因爲上汽情況不佳,區域內上汽工廠關閉多家,GDP掉得挺厲害,這兩年GDP只能排到全市第六。
但在合資品牌遇挫之前,嘉定區也有過“光輝歲月”。可以說,那個時候,作爲全國汽車産業規模最大、汽車産業鏈最完整、産業集聚度最凸顯的地區,上海嘉定“汽車城”的名號實至名歸。
早在1983年,在嘉定安亭就造出中國第一輛大衆桑塔納,從此開啓了“擁有桑塔納,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傳奇之路。
圖:36年前的春天,國內首輛桑塔納在嘉定安亭的一處舊廠房裏由工人手工組裝完畢,這款方頭方腦的汽車很快風靡全國。(圖源嘉定檔案志鑒)
從1985年至2012年停産,桑塔納在華總銷量超過380萬輛,占其全球銷量的三分之一。
1984年,上汽大衆正式成立,落戶于嘉定,後來接連在嘉定安亭布局了三個汽車廠,生産大家現在耳熟能詳的大衆polo、朗逸和途觀等車型。
進入21世紀,以上汽大衆爲龍頭,嘉定區吸附了海量的汽車配套企業,一躍成爲國家級的汽車生産重鎮。在燃油車時代,嘉定無疑是上海最關鍵的汽車生産基地。
2016年,嘉定汽車制造業産值占上海全市近三分之二,成就了“中國汽車看上海,上海汽車看嘉定”的佳話。
即嘉定産值的70%來源于汽車産業,汽車銷售占總銷售的60%,汽車對GDP的貢獻率達50%,汽車産業提供了40%的就業機會,同時汽車産業貢獻了30%的稅收。
只不過好景不長,與汽車産業的深度綁定,也就意味著嘉定的經濟會被行業周期牽著走。
數據顯示,從2018年全國汽車銷量下滑開始,嘉定的規上工業産值與汽車制造業産值雙雙同步下跌,後期雖有回暖,但始終無法回到2017年的水平。
2018年,特斯拉宣布在上海臨港落戶。2019年8月,臨港新片區正式挂牌成立,同一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正式投産。引入了特斯拉這條“鲇魚”,不僅讓臨港的規上工業産值三年時間翻了兩番,從2019年的883億直接飙升到2022年的3320億,還通過超95%的本土化産業鏈,帶動一批新能源相關企業紮根臨港。
2021年,臨港甚至喊出“將用5年完成其他汽車城20年不曾完成的夢想。”話裏話外,都讓✅嘉定躺著中槍。
但有目共睹的是,最近5年,靠著以特斯拉爲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産業,臨港的GDP平均年增速達到了驚人的19.8%。中國每8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是“臨港制造”。
一個落地了中國首個合資車企,在燃油車時代和上汽大衆一同高歌猛進。 一個則引進了中國首個外資獨資車企,加速了國産新能源汽車的行業洗牌。
只不過,進入到新能源汽車的時代,曾經的燃油巨頭逐漸“熄火”,抱慣了上汽大衆大腿的嘉定,只能看著臨港乘著特斯拉逐漸逼近。2022年,嘉定汽車制造業占上海比重爲47.7%,雖然還占著半壁江山,但相比2016年獨占66.9%的高光時刻,已經跌去了近20個點。
2018年12月發布的《汽車産業投資管理規定》裏規定,投資汽車項目必須在産能利用率和項目規模上達標。
簡單來說,符合條件✅的省市,如果要新建純電動汽車工廠,一次只能備案一家企業。其後的企業想要備案,需要等上一家企業達成至少十萬輛的計劃産量,才有可能獲得當地政府備案。
這一規定的用意在于避免地方政府步子邁太大,盲目引進項目而導致産能利用率過低。
在2015年總部落戶上海嘉定後,蔚來等了兩年才和嘉定簽訂了建設生産基地的框架性協議。2018年10月,蔚來汽車正式宣布對嘉定區增投一百多億元,用于發展新能源汽車項目。
結果,在蔚來宣布增資嘉定前,特斯拉就率先以10億元拿下上海臨港的一塊工業用地,並在規定落地前就開始動工。
表面看似是特斯拉搶先了一步,實際則是上海在兩者之間,毫無懸念地選擇了特斯拉。
和實力強悍、財大氣粗的特斯拉相比,作爲國産新勢力的蔚來在上海建廠這件事上既沒有足夠強大的執行力,在資金實力和産能利用率上也很難和特斯拉競爭。
最終,特斯拉的臨港工廠順利投産,蔚來放棄建廠計✅劃,嘉定區也就與自己的“超級工廠”失之交臂。
國有建設用地✅總規模278平方公裏,實際已用到288平方公裏,屬于超負荷運轉。並且,在之後的規劃書裏,嘉定區的規劃用地規模又被縮減至266.6平方公裏,新增地塊相對零散,很難湊出一塊完整的大型工業倉儲用地。
以特斯拉爲例,臨港的一期超級工廠占地86萬平方米。按照2021年的土地供應計劃顯示,嘉定産業用地供應計劃是80-95萬平方米,而臨港的這項指標則是250-325萬平方米,相差實在懸殊。
換句話說,相對于産業布局完善,發展成熟的嘉定,上海自然更願意把更多機會給到臨港片區。
其實,在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建成之際,上汽大衆在嘉定也有一個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工廠,兩者幾乎同時完工。
只是在打造新能源汽車上,曾經的燃油巨頭上汽大衆實在是“船大難掉頭”,跟不上發展的節奏。
例如該新能源汽車工廠計劃年産能30萬輛,但每年的實際産能都達不到這個數字。上汽大衆主打的新能源車型ID系列,也基本無緣銷售榜單前三十名,其中賣得最好的ID3上市至今3年,累計銷售額也才30萬輛,被一幫國産新能源兄弟遠遠甩在後頭。
相比之下,臨港的特斯拉超級工廠2020年産量15萬輛,到今年達到恐怖的95萬輛,基本每30多秒就有一輛特斯拉下線萬輛。乘著這股勢頭,去年特斯拉在中國布局了第二家超級工廠,位置還選在臨港。